农机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始终将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方面,统筹规划,全面部署,不仅使农业机械化在数量上有了快速增长,而且在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逐步完善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2006年重新修订发布了《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增加了“质量保障”一章,进一步明确了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规范了鉴定工作行为;并对维修质量、作业质量、投诉受理等相关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同年还出台了《吉林省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细则》。积极组织申报农机化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已制定并经农业部发布实施了《中耕作物精密播种机作业质量》、《玉米剥皮机安全技术要求》等农业行业标准10余项。为规范该省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作业质量,针对我省特点,制定并经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玉米生产机械作业质量》《水稻生产机械作业质量规范》、《大豆生产机械作业质量规范》、《小麦生产机械作业质量规范》等20多项吉林省地方标准。
(二)不断加强鉴定能力建设
一是认真组织宣贯落实《农业机械实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审定通过了17个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二是着力完善吉林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体系。2007年省农委、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吉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省农机局组织编制了《吉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切实做好产品试验鉴定和目录申报资料的审查工作,严把质量关。2007年共受理并审查了110家企业申报的680多份材料。三是组织专家对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进行了省级鉴定能力认定评审,对轮式拖拉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等58种农机产品的鉴定能力通过认定。
(三)强化试验鉴定检测的“质量把关”作用
一是积极开展农机新产品投产前的试验鉴定及定型产品的推广鉴定,向广大农民和社会公布农机产品质量信息。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试验鉴定项目逐年增多。已由改革之初的平均每年承担20多项到2007年一年就完成135项鉴定课题。
二是针对玉米收获机目前在安全性、适应性、可靠性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的现状,组织开展了玉米收获机“三性”试验。共对全国14家主要生产玉米收获机企业提供的18种机型进行了测试,总考核面积80余公顷,总考核作业时间26天,找出了玉米、大豆收获机在该省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进办法。
三是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自2002年起连续4年开展抗旱节水播种机等节水机具质量全程跟踪和样机性能测试工作,确保产品安全投放市场。累计跟踪监测节水机具10多万台,深受农民欢迎和政府部门的肯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了作用。
四是发挥鉴定站职能作用,主动承担钢丸产品检测工作。1994年以来,鉴定站[农业部农用动力机械及零配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共承担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20次,全国行业统检3次,农业部名牌产品认定检测3次。为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提供了农机零配件生产行业的产品、质量信息;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五是积极配合省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开展农机产品专项市场检查和“打假”工作,已检测农机及零配件样品4万多个。产品抽样合格率2007年比改革之初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有效规范了吉林省农机市场秩序。
(四)抓好在用农机质量监管工作
一是抓好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政府补贴主要机具的质量状况、售后服务情况和使用情况,了解了农民的意愿和意见,为进一步落实政策,抓好政府补贴工作,奠定重要基础。近几年,省农机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吉林省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产品质量跟踪调查,配合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开展了全国2006年小型轮式拖拉机和2008年水稻插秧机质量跟踪调查。重点走访了600余户购机户,收集了用户提出的各种质量问题200多个及建议30多条,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以使企业尽快改进设计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二是积极承担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普查工作。2002年以来,主持及参与完成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普查工作6次,全面了解了我国主要农机零配件、小型农用柴油机、磨粉机等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农机产品质量信息。
三是建立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为农民提供维权服务。1998年省质监局和省消协在鉴定站设立了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2005年按照部农机化司部署,省局起草了《吉林省2005年财政资金补贴的农机产品质量调查监督工作方案》和《吉林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分站管理办法》并以省农委吉农机字[2005]200号文印发全省。建立健全了全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目前全省已成立了56个分站,承担投诉受理、协调处理纠纷和投诉情况分析上报等工作。并按要求落实了人员和办公场所,公布了投诉电话、地址,扩大了工作覆盖面,方便了农民投诉。迄今为止共受理农民投诉220多件,调解处理140多件,支持消费者起诉3件,为农民和用户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每年还结合“3.15”活动,组织专家现场讲解识假辩假知识,提高农民识假辩假知识能力和维权意识。
(五)积极开展农机维修质量管理工作
为加强农机维修管理,提高农机维修质量,1996年成立了吉林省农机修配管理站,除开展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外,还积极探索在私营、个体农机维修网点占主导地位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机维修质量监管工作。2003年设立吉林省喷油泵试验台计量检定站并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制定了检定规程《JJG(吉)27-2003喷油泵试验台》,开展了全省农机维修网点喷油泵试验台检定工作,以提高农机维修网点校泵质量。积极宣贯《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开展农机维修调研工作,开展农机维修技术等级考核工作;截止2007年底,已发放《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513个;开展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培训;在全省20多个市(县)开展农机修理工、农机营销员培训,共为5300人发放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实施持证上岗。
二、主要做法
(一)重点支持。对主要承担农机化质量职能工作的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其顺利进行试验室建设,为做好农机化质量工作奠定基础。历时一年零两个月,鉴定站完成了旧楼拆迁、新楼建设、地下管网改造、道路铺设及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工作,2007年末,新建的5200m2检验测试综合楼投入使用。由此该省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步入了全国同行业的先进行列,标志着该省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注重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报道我省农机化质量工作。一是在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网上设置“质量鉴定”、“维修服务”一级栏目,及时报道质量调查、质量投诉、试验鉴定、维修管理、机具维护等信息。二是利用该省“12316新农村热线”平台,对广大农民有关农机质量方面的问题答疑解惑,发布消费警示。如:2007年协助梨树县工商部门、德惠市公安部门、双辽县法院查处假冒伪劣二手上海纽荷兰SH500型拖拉机的质量认定工作的同时,在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发布了消费警示,并及时向《中国农机化导报》提供信息,《中国农机化导报》于2007年5月28日发表题为《上海纽荷兰拖拉机吉林遭遇“李鬼”》的报道,中国质量报2007年6月30日发表题为《假劣二手拖拉机吉林坑农》的报道,使广大农民家喻户晓假劣二手拖拉机坑农害农行为,避免了广大农民继续受骗上当,造成经济损失。三是与吉林卫视“乡村四季”栏目合作,摄制有关农机质量专题片播放,形象直观的教农民识别优劣农机具,了解维权方式。四是积极撰写有关农机质量方面的文章在《中国农机化导报》、《农机质量监督》等报刊上发表。
(三)指导培训。省局经常对基层农机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农机化质量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促进农机化质量工作更好地开展。如:为保证机械化插秧作业质量,2007年举办了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组织有关插秧机、秧盘、插秧器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介绍,演示和答疑,全省38个县的基层农机管理人员近100人参加了培训。与省农委法规处配合,举办了多期农机维修执法人员培训班,发放农机维修管理执法证书356个,提高了农机维修执法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执法能力,规范了执法行为。召开全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业务工作会议,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基层人员尽快掌握产品质量纠纷调解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
(四)提升手段。在受理、调解农机质量投诉案件中我们感到将通过摄像、摄影搜集到的农机质量问题反馈给企业比单纯文字反馈信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06年该省乾安县购买政府补贴的某大型生产企业的22台拖拉机出现质量问题,用户集体投诉到省站,引起站领导的高度重视,两次派调查组携带声像设备到乾安县进行实地摄像调查,召开用户座谈会,走访主管部门和“三包”服务站,摸清了情况,如实向企业反馈。翔实的影像资料使该企业未提任何条件即按投诉站的要求解决了所有的质量问题,并延长一年三包期,承诺进行长期跟踪服务,用户感到了放心和满意。今年,省投诉站挂靠单位省农机鉴定站投入资金为投诉站配备了专用小型便携式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技术手段的提升提高了投诉处理工作的效率。
(五)技术推广。多年来,该省在机械化作业生产中,依靠大面积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使作业质量稳步提高,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如旱田方面:在机械翻地、播种的基础上,推广了根茬粉碎还田、全方位深松、种子磁化、地膜覆盖、苗带镇压、药剂灭草等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技术,保证了农艺技术的实施。特别是化肥深施、机械播种和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的配套推广,解决了该省中西部干旱地区春季播种拿苗难的问题。水田方面:推广了水稻盘育苗、棚管理、机插和机抛秧技术,对加快该省水田开发,提高水稻单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推广,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效。目前,全省玉米和水稻单产均比1980年翻了一番。 2007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在15个县(区)示范推广,建立了3个国家级示范县、10个省级示范县,全省示范推广面积16万亩。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建立5个国家级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和14个省级示范县。2005年以来,全省共推广新机具8.4万台(套),推广农机新技术25项,实施面积51095万亩,增产粮食25.5亿斤,增收12.7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该省农机化质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相比,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全面的农机化质量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在质量工作中,存在着重产品质量,轻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机质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县乡农机投诉、农机维修管理条件更差,办公场所简陋,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办公设备等,远不适应工作需要。影响农机维修执法、质量投诉现场调查取证等工作的开展,难以完成在农机化质量工作中所肩负的职责。
(三)工作经费不足。目前各级农机事业单位除工资性经费外其他经费严重缺乏。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试验鉴定项目经费完全由财政拨付。现在试验鉴定项目经费靠向企业收费解决,而农机质量调查、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维修质量、作业质量管理没有专项经费。
(四)大中修网点缺乏。国家的购机补贴政策已经实施4年,在政策的拉动下,大中型拖拉机每年都成倍增长。但大中修维修网点还处于空白状态,将会给农机维修质量工作带来很大障碍。
四、建议
(一)开展农机化质量理论和政策研究。要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化农机化质量理论研究,提高对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农机化质量工作开辟道路,,创造条件,提供理论支撑。要开展农机化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支持政策,提供法律和政策保证。要开展农机化质量与农产品质量、畜产品质量、农艺质量等相关领域关系的研究,把农机化质量纳入建立现代农业的体系之中。
(二)进一步强化农机维修监管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国家购置补贴政策,争取将农机维修设备购置纳入补贴范围,对经农机主管部门确定资质的农机维修企业购置维修设备实行补贴政策,促进农机维修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升维修能力和水平。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精神,争取优惠税收政策,减免农机维修经营税收,减轻农机维修业户负担。三是建设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保障体系示范项目,形成项目区农机维修服务、配件供应、技术培训和信息反馈“四位一体”功能。同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和资金,达到整合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目的,解决高新农机具维修难问题。
(三)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由财政拨专项经费解决农机试验鉴定、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和农机质量监督投诉工作经费,确保上述工作质量。
销售热线:18053563966 13361358318 0535-3942505
电 话:0535-3942505 18053563966
版权所有 © 2017 烟台航健特钢精整设备有限公司 Power by DedeCms 鲁ICP备11015122号-2